中新网12月6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宇坤)那个“唯一让你脸红心跳、口干舌燥的女人”,地位有所动摇?
说的便是有着“中国最火辣的女人”之称的老干妈。近期,老干妈备受舆论关注,“老干妈销量暴跌”“老干妈被年轻人抛弃”等话题层出不穷。
是现在人真的不爱吃老干妈了吗?又到底是谁“口淡”了?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05/76f0c0ed4e1f495ea88761feb9ccf9d7.jpg" alt="“老干妈”辣酱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
“老干妈”辣酱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国民女神”重回十年前?
“以前半夜饿得实在受不了,或者下午嘴馋的时候,就去厨房挖一勺老干妈吃。”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如此分享着自己与老干妈的回忆,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鸣。
贵州人爱喝酒,遂有茅台;贵州人爱吃辣,故有老干妈。当地有一个说法:贵州有“两个瓶”,一个是茅台,另一个是老干妈。足见长时间内,老干妈和茅台同是贵州的知名标签。
只不过眼下,这“两个瓶”命运齿轮的转动仿佛出现了一些变向。争议的源头也是一份来自老家贵州的榜单,有网友发现,“2022贵州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老干妈罕见跌出十强,2021年的营收为42亿,位列总榜单的第11名。
对比贵州企业联合会、贵州企业家协会此前持续发布的榜单发现,2014年老干妈营收便已突破40亿元,便有人感慨“辣酱巨头一夜之间回到近十年前”。
“老干妈?当然还是有人买的,不管咋说,进货时说起辣椒酱,我们第一选择肯定还是老干妈。”在北京开了十多年超市的沈老板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曾说过一句话:“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这种对于渠道覆盖的自信并非没有缘由,记者走访和搜索发现,北京各类商超、便利店、精品超市和社区小店里,老干妈产品皆可见。此前更是有机构发布的报告数据提到,老干妈在全国各地、市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辣椒酱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也显示,老干妈品牌辣椒酱占据着我国辣椒酱市场约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李锦记和辣妹子分别占比9.7%和9.2%,二者的总份额与老干妈旗鼓相当。
前电商时代,老干妈和为数不多的几个辣酱品牌,让数以亿计的国人实现了“多吃几碗饭”。如此看来,老干妈“国民女神”的位置还是坐得相当稳,但并不能掩盖老干妈如今受到的一些冲击。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05/d2176b3c42b54185bc71445c8b439305.jpg" alt="北京一家商店里,老干妈被摆放在不太显眼的地方。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
北京一家商店里,老干妈被摆放在不太显眼的地方。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站在传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
“之前来店里买辣椒酱的人,差不多有一半会买老干妈。现在嘛,差不多只能占个两三成吧。”沈老板提到,近些年市民对辣椒酱乃至佐餐酱的选择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我年轻那会儿做过建筑工,当时能吃到啥好的呢,就用老干妈夹个馒头、拌个面条就觉得香得不得了了。现在条件好了,口味也丰富了,都得讲究营养搭配。”
沈老板的几句话,也道出了不少消费者如今的感受。翻看社交平台上对老干妈的“负评”,无非集中在“味道变了”“太油了”“有其他更健康的选择”这几个方面;当然也有一批坚定的拥趸者,认为“味道没差,还是很好吃”。
在“90后”王鸣(化名)的记忆里,老干妈陪伴了他整个大学时代:“主要还是十几年前外卖没现在这么方便,现在,烧烤小龙虾烤冷面臭豆腐炸鸡,哪个不比馒头加老干妈好吃?”
如今王鸣的冰箱里也留着几瓶佐餐酱。沙茶酱、香菇酱用来拌面条,0脂辣椒酱用来配馒头,老干妈也还有,但“一般会在炒方便面的时候用一下,吃得不如以前多了”。
“随着吃辣人口的增长,入局辣酱赛道的品牌也越来越多。有的走高端路线,有的走少油低卡的健康路线,有的已成为网红产品,在社交平台有着较高曝光度。”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在新零售时代,新生代更偏爱创新型、差异化的产品,老干妈明显在此发力不够。
佐餐市场里,竞品纷纷崛起,数据显示有5000多家辣酱企业正在瓜分市场,虎邦、饭爷、佐大狮、李子柒等新兴辣酱品牌迅速崛起。可能是为了获得更高溢价,或是绕开与老干妈的竞争,新兴的辣酱似乎在向“菜”的方向发展,虾肉、牛肉、金针菇、竹笋等料纷纷被加入了酱中,甚至还有品牌加入鲍鱼、松茸等食材。
比起竞品们在迎合新需求的道路上动作频频,坚持“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的老干妈的传承之路也走得步步惊心。儿子投资房产失利、更换辣椒原材料等一系列传闻,无不在考验着这家企业。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05/a01522fd86f74ad6936243d55ea7905e.jpg" alt="各式调味品。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
各式调味品。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如何追上“年轻的口味”?
好在2023年末,老干妈可以“暂舒一口气”。最新发布的“2023贵州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显示,老干妈重回十强之列,以2022年52.6019亿元的营收位于总榜单的第七位,同比增长约25%。
去年年底,老干妈也曾回应道:“营收短暂下滑完全在意料之中,这是正常的市场波动,之前就做过预判和预案,目前已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多款新产品即将上市。另一家分公司的扩能升级也已启动,海外市场也从2019年的不到90个国家和地区拓展至130个。”
不只是老干妈,追上当代人的口味对于其他调味品相关企业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梳理各大上市企业前三季度财报可发现,排名前十的调味品企业中有一半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酱油茅”海天味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双降,中炬高新、加加食品亏损,佳隆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1421.43%。
“咸不住”“油不了”“甜不下”成为了养生风潮下人们的胃口倾向。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不只是辣酱市场,整个调味品甚至食品工业都在迎接健康化趋势,而且今天的消费者在调味品上的选择越来越多,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好吃、健康、便利、高性价比,缺一不可。
是否要转向?如何转向?从产品口味和品类创新,到品牌定位、营销概念上的探索,洞察年轻群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无论是对传统龙头还是新兴品牌来说,都是寻求突围时不得不思考的路径。
“别说辣椒酱了,现在老人来店里买咸菜,都得问一句有没有不太咸的。”沈老板随手一指,货架上“0脂辣酱”“低盐榨菜”的摆放位置很是醒目,“现在大家来爱找这个,咱也得跟随潮流是吧?”(完)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开幕论坛上分享了“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秘籍”:让年轻的科学家独立负责;5人左右的小型团队为最佳规模;具有充足研究经费;要有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要和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线发表演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生物智能从进化中学习,最具多样性特性的物种会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人类智能中,真正重要的是互相学习。”迈克尔·莱维特的在线演讲聚焦“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指出,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界有生物智能,人类有人类智能,计算机有人工智能。生物创造人类,而人类创造了计算机。
“互联网让人类可以进行全球学习,人工智能更是大幅提升了学习信息的收集效率。”迈克尔·莱维特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结构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对蛋白质的结构预测。他还介绍了应用计算生物学和AI对于癌症的研究探索,并指出:“更好的科学会带来更好的发明专利,更好的发明专利会带来更好的药品。”在癌症代谢成像中的量子力学应用方面,迈克尔·莱维特指出,ChatGPT超极化MRI(核磁共振)使得肿瘤代谢在实践和空间上的量化成为可能。
陆雄文教授发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对于人工智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闭环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研发成功率。“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各个技术赛道和产业赛道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还会改变所有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他指出,本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有着显著不同。“它是多赛道并举,相互交融、形成聚能,然后爆发。”
在陆雄文看来,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础设施的作用,将影响所有行业的发展,也势必对管理教育带来巨大变革。“未来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他说。
据悉,“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将持续至12月15日,围绕“管理赋能共同成长”主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汇聚海内外数十位嘉宾,将举行“科创企业案例创新论坛”“复旦科创先锋年度论坛”等10场不同主题科创论坛等,并开展“共振·与科创同行”线下联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其中,“共振·与科创同行”特展为期一个月,将展出不同领域的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家、管理学院科创校友所选送、创作的作品,用不同视觉形式呈现他们的科研、科创实践成果。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教授直言,科学家与一般商人不同,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总是充满自信,这是他们能够实现科研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非常珍视,也容易产生'特殊情结',这在创业过程中却可能导致失败。”他指出。
“科技转化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谈到初创企业的成功要素,来自企业界的黄平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从一个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收入,从收入到利润,从利润到现金流、到企业上市,对创始人的知识技能、经验、背景要求是不一样的。”黄平表示,“不可能有一套成功经验能‘一招鲜吃遍天’,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学习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技能不断进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