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6日电(管娜 孟湘君)近日,驻日美军一架“鱼鹰”运输机在日本海域坠毁,美方称机上8人全部死亡。日方要求美军暂时停飞同型号运输机,但遭到无视。美军一向自诩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却在“治外法权”荫庇下肆意妄为。
资料图: 2017年4月27日,一名男子骑着自行车经过驻日美军横田空军基地的大门。
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已要求美方彻查事故原因,并在确认安全性前停止“鱼鹰”飞机在日飞行。但五角大楼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官方要求停飞的请求”,部署在日本境内的“鱼鹰”将继续飞行。
更为讽刺的是,在冲绳县通过外交机构要求美方停飞约一个半小时后,就有一架“鱼鹰”运输机起飞,之后更是有多架次运输机实施起降。日方的合理诉求遭到美方轻视。
美方声称,美军驻扎在日本是为了提供安全保障,但有日本政界人士指出,驻日美军基地才是真正的安全隐患。号称是在保护盟友安全的美国,实际上成为盟友最大的不安全源。
对当地民众来说,一些驻日美军的行为,犹如驱赶不走的梦魇。多年来,从盗窃、醉驾到强奸和谋杀,从噪声污染到化学污染,美军基地周边民众可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
根据冲绳县政府统计,截至2020年底,驻日美军在冲绳发生的刑事犯罪累计超过6000起、飞行事故超过800起。
除犯罪事件外,美军还给冲绳县当地造成了严重的飞机噪音及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显示,驻日美军2022年在该县的北部训练场制造超过7500起噪音事件,比前一年增加1200多起。
此外,冲绳县一市民团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40%居住在美军冲绳基地周边的居民血检结果异常。县政府高度怀疑污染物来自美军基地,已要求民众不要饮用相关地点的地下水。
美国号称是日本的“亲密盟友”,但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其根本不会在意有关国家民众的诉求与不满,而是固守霸权、肆意横行,“美国优先”的本性暴露无遗。
事实上,美国的所谓“安全保证”早已褪色,其不仅透支了自身信誉,驻日美军更成为对当地来说最危险的存在之一。只有拿出认真负责任的态度,重视民众关切,承担应尽责任,带给地区的才能是和平与安宁。(完)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开幕论坛上分享了“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秘籍”:让年轻的科学家独立负责;5人左右的小型团队为最佳规模;具有充足研究经费;要有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要和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线发表演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生物智能从进化中学习,最具多样性特性的物种会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人类智能中,真正重要的是互相学习。”迈克尔·莱维特的在线演讲聚焦“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指出,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界有生物智能,人类有人类智能,计算机有人工智能。生物创造人类,而人类创造了计算机。
“互联网让人类可以进行全球学习,人工智能更是大幅提升了学习信息的收集效率。”迈克尔·莱维特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结构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对蛋白质的结构预测。他还介绍了应用计算生物学和AI对于癌症的研究探索,并指出:“更好的科学会带来更好的发明专利,更好的发明专利会带来更好的药品。”在癌症代谢成像中的量子力学应用方面,迈克尔·莱维特指出,ChatGPT超极化MRI(核磁共振)使得肿瘤代谢在实践和空间上的量化成为可能。
陆雄文教授发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对于人工智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闭环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研发成功率。“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各个技术赛道和产业赛道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还会改变所有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他指出,本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有着显著不同。“它是多赛道并举,相互交融、形成聚能,然后爆发。”
在陆雄文看来,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础设施的作用,将影响所有行业的发展,也势必对管理教育带来巨大变革。“未来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他说。
据悉,“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将持续至12月15日,围绕“管理赋能共同成长”主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汇聚海内外数十位嘉宾,将举行“科创企业案例创新论坛”“复旦科创先锋年度论坛”等10场不同主题科创论坛等,并开展“共振·与科创同行”线下联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其中,“共振·与科创同行”特展为期一个月,将展出不同领域的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家、管理学院科创校友所选送、创作的作品,用不同视觉形式呈现他们的科研、科创实践成果。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教授直言,科学家与一般商人不同,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总是充满自信,这是他们能够实现科研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非常珍视,也容易产生'特殊情结',这在创业过程中却可能导致失败。”他指出。
“科技转化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谈到初创企业的成功要素,来自企业界的黄平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从一个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收入,从收入到利润,从利润到现金流、到企业上市,对创始人的知识技能、经验、背景要求是不一样的。”黄平表示,“不可能有一套成功经验能‘一招鲜吃遍天’,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学习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技能不断进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