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记者 范宇斌)“长三角应当形成创新合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个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平台的跨域整合。”近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支招”长三角积极探索统筹“两个创新”跨区域协同的新路径——可以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日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长三角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之一。下一步,长三角如何进一步创新跨区域协同,培育发展新动能?
谈及统筹“两个创新”,在胡卫看来,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另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从1到100”的转化,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挥长三角产业基础和产业协同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把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创新产业,尤其要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城市之间还应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胡卫认为,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圈,围绕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协同共建共享国际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创新平台体系,集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以制造业、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打造世界制造业研发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
浙江杭州城市掠影。 范宇斌 摄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疑是一个提升服务能级的重大突破和机遇。”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英塔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东受访时表示,长三角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通过加强区域组织合作,可以更好利用各地的优质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长三角正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高地,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程东表示,新侨、海归创业者等群体都能够在长三角这块创新创业热土上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同时,通过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创业者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长三角发展贡献力量。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腹地,以上海为支点,能够撬动海内外资源,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跳出长三角发展长三角”亦是可行之策。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侨联副主席、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受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可助一臂之力。“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通道,专业服务水平世界一流,可以在金融服务、国际仲裁等领域为长三角企业‘走出去’提供高质量服务。”(完)
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记者 李江宁)6日,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青海公布了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名单,该省8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景区,9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
其中,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为:青海湖景区、阿咪东索景区、茶卡盐湖(含茶卡盐湖及茶卡壹号盐湖)景区、龙羊峡景区、乌素特(水上)雅丹景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景区、刚察湟鱼家园景区、玉树勒巴沟景区。
图为游客在青海湖景区内游玩。马铭言 摄
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为:门源回族自治县百里油菜花海景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景区、湟中区千紫缘旅游景区、坎布拉景区、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湟源小高陵乡村旅游基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花海景区、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景区、互助县磨尔沟高原生态观光景区。
青海自然景观从冰山、雪山、森林,到戈壁、草原、湿地等一应俱全,草原风情、民俗文化、遗址古迹、珍稀生物等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省各地陆续推出了湿地观鸟、森林养生、高原越野、登山探险等多种生态旅游专项产品,自驾车旅游最受游客青睐。
图为青海果洛州风光。马铭言 摄
在该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道路沿途名山大川、湿地湖泊、雪山草原、山地峡谷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古文化遗址、岩画、壁画、古建筑、热贡艺术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一条条生态风景道将串联起各地特色景观资源,形成线路类型、主题特色多样的旅游风景道体系。
近年来,青海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注重以特色旅游景点为依托,结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为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该省各地文旅部门创新发展优势,推动旅游业态由传统的旅游观光向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制作、民俗体验等转变,不断增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相互联动,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