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大势 把握机遇(思想纵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现光明前景;另一方面,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会不断出现,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善于洞察大势、把握机遇。
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叠加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安全风险依旧存在。从国际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
在看到风险挑战增多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总体上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科学把握危与机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们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又如,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的长期性、复杂性。同时要洞察大势、把握机遇,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我们的信心源自制度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持续深化改革,加大制度创新,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让我们能够在风高浪急中经受住重大考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我们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的强大能力。比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沉着应对,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展现出了巨大韧性和潜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我们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时代课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洞察大势中把握机遇,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向前进。(人民日报 戴长征) 【编辑:叶攀】
中新网银川12月6日电 (记者 李佩珊)12月5日,宁夏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第一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宁夏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后,宁夏将在葡萄酒职业教育改革、高技能人才引领、教产学研用融合、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会议现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当天会议选举产生了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等28家单位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和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聘请了16名葡萄酒产业导师。
2022年1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宁夏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成立以来,立足葡萄酒产业发展布局和方向,主动对接产区酒庄(企业),深化产学研融合,以培养葡萄酒产业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全力服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过程中,该学院与西夏王、中粮长城等酒庄(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服务、产品研发、成果应用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聘请产区内行业专家学者以及酒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开展师资培训、教育教学,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制、教材开发等工作,先后培养了一批涵盖葡萄种植、酿酒、品鉴、侍酒、营销等产业关键环节高技能人才。
理事会成立后,将以平台优势撬动职教改革,发挥产业主管部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方面优势,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延伸产业教育链、打造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推动形成同葡萄酒产业发展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理事会将聘任人才导师,凝聚葡萄酒产业各类人才,构建人才与葡萄酒产业联动效应,逐步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理事会还将加强引导葡萄酒企业深度融入职业教育,加大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建立校企互聘互用、互建互助机制,促进产教布局与产业服务高效对接,探索紧密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葡萄酒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过程管理,培育更多创新成果。(完)